竹蛉,是直翅目蟋蟀科昆虫,又名中华树蟋、台湾树蟋、印度树蟋。成虫浅土黄色,柔软。口器下口式。复眼发达,椭圆形,黄褐色,着生于触角窝的后下方。触角丝状,长度是体长的两倍。前后翅均薄如纸,透明,前后翅均超过腹末,后翅端部露出前翅,前、中足细而短,前足胫节具一对听器,后足特长,胫节背方有两列齿。雄虫似琵琶形,前翅前狭后宽;雌虫似梭形,前翅狭长。若虫黄褐色,形态同于成虫,柔软,大小如小蚊子,无翅。卵圆桶形,光滑,半透明,黄白色。
竹蛉在中国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江苏、台湾等省区,在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俄罗斯、苏联等。畏光,白天在枝叶上爬行觅食, 不鸣叫, 只有受惊时才会跳跃,喜欢在夜间鸣叫。喜藏于杂草或土块缝隙中,不吃葡萄,喜食禾本科、黎科、十字花科杂草(如稗草、狗尾草、灰黎,白菜等)的幼嫩组织。竹蛉一年一代,以卵越冬,8月中旬开始产卵于当年生成熟葡萄枝条中,次年孵化后卵壳仍留在产卵孔中。
畜养竹蛉宜用高些的虫盒,以使其双翅举起时不受妨碍。因其不喜强光,平时虫盒要放置在较暗的环境为好,不要经常移动,以免其受惊。竹蛉雌成虫利用发达的产卵器在葡萄枝条上钻孔,卵产于枝条的髓部,被寄生的树条发育不良,易折断,影响水分养料的输送,降低产量。
想要了解更多“竹蛉”的信息,请点击:竹蛉百科
标签:竹蛉,特征,生活史,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