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舟问>生活百科>《月》四更山吐月杜甫诗的注释

《月》四更山吐月杜甫诗的注释

2024-02-24 20:52:58 编辑:join 浏览量:598

《月》四更山吐月杜甫诗的注释

杜甫《月》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这首诗不细细体会,是把握不了它的妙处的。大历(767年)二年,杜甫老人家56岁了,还在巴东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漂泊着。据说他居住的地方叫西阁,半夜四更天都快亮了,老人家还睡不着,这个时候月亮升起来了,首先一个“吐”字用得妙;

是月亮照亮了水和楼,却说“水”明了楼,第二妙,所以后来被苏东坡称为“绝唱”;

月亮未升起以前,乌黑塞野,天地上下好像一个被合住了的匣子,第三妙;

月亮升起来了,乾坤为之一开,好像打开了一面镜子,亮光豁然溢满,第四妙;

因为在川中四更天才出月亮的日子,只会是农历每月的二十六七,且是下弦月,所以透过窗帘看天上的明月,好像是帘上挂了一个风钩,第五妙;

因为镜子,想到自己的鹤发(花白的头发),第六妙;

因为寒风吹来,冷的,引起下文貂裘,第七妙;

因为月亮,想起下面的玉兔,蟾蜍,姮娥(即嫦娥,宋代因避宋真宗赵恒的讳改,后世因之),第八妙;

不说自己自艾自怜,却说玉兔、蟾蜍关心自己,第九妙;

月宫中的玉兔、蟾蜍看着我,可怜我,我由此也想到了抛弃后羿而独自寂寞的嫦娥,推己度人,博爱万物实为自伤,第十妙;

实际上,这首诗勾画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场景:一个深秋的晚上,老人家和自己的老妻幼子一家人吃不饱,睡不暖,自己在破床上辗转反侧,不知是睡还是醒。只到四更时分,一阵凉风吹来,冻醒了诗人,他再睡不着了,好在不久月亮升起来了,也升起了一幅天地由暗转明,万籁俱寂,人独憔悴,人与天合的图景,也有了这首诗。

杜甫,这个老人家,我们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对他的看法也很不公正,但是很多人到后来都转变了自己的观点。梁启超在《情圣杜甫》的演讲里说道:(他的)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它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的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

难道不是吗?如果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讲什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会觉得太正经,感觉他像是一个道德先生,为什么?我想答案是,大家没有他的切身体会,没有读懂他。而在这首诗里,杜甫也正是体现这样的一种博爱,一种最真挚的抒情,他不仅怜惜自己,还怜惜月宫里的嫦娥,而这一切无非只是在一个平常的秋夜一种即兴的创作,可反映的是诗人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怀,天地万物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可以撩动他“情圣”的心脉,而这种感情只有在写出《浮士德》的歌德,《悲惨世界》的雨果,《战争与和平》的托尔斯泰那里才有,所以杜甫是无愧于这样一个称号的——中国的情圣。

版权所有,转载须注明原作者

标签:四更山,杜甫,注释

版权声明:文章由 神舟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henzhouwen.com/life/28654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