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舟问>生活百科>书的历史

书的历史

2024-02-18 21:22:27 编辑:join 浏览量:587

书的历史

  书的历史·竹简展示

  ——相传孔子在阅读古书时,曾经废寝忘食,手不释卷,以至于穿竹简的芦苇绳都被磨断了三次。这个典故后来被称为“韦编三绝”,形容人读360问答书的痴迷。

  如果层继表首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看到“韦编三绝”四字,不免会疑惑芦苇绳与读书如何扯得上关系。这就需要介绍利一下2000多年前出现的一种文字记载工具——简牍。

  简牍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把细长的竹片或木片并排摆好,再用绳子编起来。不看的时候可以卷起收好委士海今土划发、保存。甲骨文的“册”字(如图),正像把长片编连成册的情形。

  甲骨文的“册”字

  所有的竹、木简都用毛笔蘸墨竖排右起书写。在制作竹简时,要将新鲜的竹子烤温镇内冷河程跑离干水分,以防日久变质。这时,青色的竹片上会沁出水滴,如同出汗一样。因此激扩顺立甲易,竹简又称为“汗马师于宁家地青”;久而久之,“汗青”便被用来作为“历史”的代名词,有时历史被称为“青史”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当写作大部头的作品时,需要用去大量的简牍,这时搬运以及阅读便成为很困难的事。相传汉武帝时的大臣东方朔写的一封奏折需要两个壮年士兵才能抬进宫去。人们在形容一个人的藏书非常丰富时,常常会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意思是他的书多得牛都拉不动,可以堆到房顶。对于竹简时代的人们来说,这种体验恐怕很常见吧!

  虽然经过晒干、防腐等等处理,竹简、木简仍然难于保存,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简牍大多是战国之后的作品。而且,在非常干旱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或者非常潮湿的地区如湖北湖南等地分布较广;半干半湿的汉文明相对集中的中原地区却很少有竹简出土的报道。

  与竹简同时使察轮巴送浓用的书写材料还有丝织的帛,也是用墨书写,称为帛书。与简牍相比,帛书的造价更加昂贵,因此保存下来的为数更少。并且,由于年代久远,原本应该光洁滑润的丝帛在地下经过2000年的风雨变得黄褐、易碎;但是,脆弱的碎片上承载着的是那亘古流传的文化精魂名报女湖花苗命度华权

  图中的竹简1993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该竹简写作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300年的战国中期,其主要内容是先秦原始儒家与道家典籍,包括迄今发现最早的《老子》版本、失传的圆沙甲温体友品直座开全老学著作《太一生水》和10多篇孔子及其弟子思想史料,很多为早已失传的古众练执观村本。这是先秦古籍的重大发现之一好际措明事织钟抗。这批竹简对研究先秦思想史、文学史、哲学史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

  上图为汉代竹简,出土于甘肃居延地区。

  上图为汉代木简,木简的颜色比竹简偏黄。

  图为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半息包味死好张查即架他它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秦简,九识差山足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把放秦代隶书发展的资料。农路冲总后居由秦隶并不是成熟的隶书,但它在字体结构上有特殊的时代特征:它把篆书的圆转笔道变成为平直方正的形式——隶书的要素,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更像是快写的篆书。

  图中为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总推沉帛书写作时代包括秦代末期以附探及西汉初期,内容包括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在中国文字演变史上,前人曾经争论的一个话题为:西汉时期到底有没有隶书?长沙马王堆帛书上面的字体独具特色,既不同于小篆,也非成熟的隶书,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使得所谓西汉无隶书的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中所出土的《老子》古本。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节奏感。

标签:历史

版权声明:文章由 神舟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henzhouwen.com/life/28221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