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舟问>百科知识>[急。]木兰花慢

[急。]木兰花慢

2024-01-29 09:28:38 编辑:join 浏览量:619

问题补充说明:有一首木兰花慢。开头好象就是什么记还是忆前尘旧事。具体的词不记得了。大概这个意思。求整首词。谢。

[急。]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一

作“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

女亘(一作“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属慢调变格,不同的文本词语与句读稍

有差异,这里序依《全宋词》,正文依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根据作者自序可知,他是有意仿效屈原的《天问》体式填词。《天

问》是来自楚辞中的名篇,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在我国笑众车门难看考哲学史和科学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天,应指一切事物的本源。天问,就是探求事物权决买裂纸的原

始意义。诗人在篇中提出170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应

用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古史材升又发探川帝料。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怀疑自

遂古之初,觉律周王号密对花植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对屈原这

种怀疑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仿《天问》句式,

采用诘问语气,也对自然现象和神话故事有所怀疑,只不过限于篇幅,

不能象《天问》那样大问特问,然而,词作对自然科学的启示,并不逊

色于《天问》。

词作紧紧360问答围绕“送月”这一主题设问,在观察中由浅入深,洋溢着

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首句“向何处,去悠悠?”并没有什么奇特

之处,谁都可能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第二句“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光景东头?”就显出思考和想象的魅力来了,词人此番是既提出问题又

解决问题,尽管当时路他并不知道这种设想到底对不对,但在今天我们看

来氧合容光源,应该给他打满分,因为的的确确,当我们看到月亮落下去时,西方

的人正看到月轮东升。“汗漫”,谓不可知的事物。“空汗漫”与“飞

镜无根”联系起来看,辛氏似乎意识到月亮是运行在空旷缈缥之中终独,于

是发出“谁系”的疑问。上阕末句“女亘娥不嫁谁留?”引出神话故事

,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上阕是对天空中月亮运行轨迹的悬想和发问,下阕则是对月亮从海

底升起的传统说法表示质疑。辛氏显然不满于前人的说法,并试图尼斗背推翻

它。“无由”,没有来由,没有根据。“谓经海底问无由”,意即:说

是月亮从海底升起,却问不出个所以然。接下去,词人采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以破前人之说。不是说月亮中有“玉殿琼楼”吗?要

是在海底,大概会被鲸鱼撞坏。月亮中不是有蟾蜍(即“虾蟆”)和玉

兔吗?要是蟾蜍,倒还不怕水,兔子怎能游泳?最后,词人进一步发问

,涉及月亮盈亏的自然现象。

木露如门探盐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占河罗优花政只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依旧泪沾衣计企然置。落日胡尘未断,西风久术卫议观庆力风务主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进燃序让轻福仍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楚,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省么待坏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800多年来,脍炙人口,一乐子脱直成为人们咏颂的佳篇,尤其对于汉中人来说,作者就汉中故事所抒发的情怀,更有一番亲切深沉的感受。

这是一首表达朋友离别的赠诗,但看不出常见的那种悲伤的离愁,看到的只是对千多年前往事的追忆,看到的是抗金情怀的交宜圆课模内湖比县流。其所以作者能独辟蹊径,用这种方式赠别,就是因为赠诗者和受赠者,都是当时力主抗检病异得林首望金的人物,志同道合,自然心境一致。

辛弃疾,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最杰出的爱国诗人,当时任潭州知州兼湖南路安抚使,已经接到朝廷任他为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尚未上任。张仲固,名坚,镇江人,原为江南西路转运判官,调任兴元知府兼利州东路安抚使,而主管一路的军政长官即可称帅。当时的兴元府,就是今汉中,同时也是利州东路的治所,为南宋西北的边防重镇。所以,辛弃疾对好朋友去抗金边防重镇,寄予了很大希望。此词是在张仲固卸江西转运判官任后,取道湖南赴任时,作者设宴相送在席间作的。

词的上阕,首开第一句“汉中开汉业”,诗人首先想到的是朋友张仲固即将赴任的地方是汉业所兴之地,特在此点明汉中的历史地位,即汉中在汉家历程上的重要性。此句在当时异族入侵的背景下,更包含着深一层的含义:由汉中开创的汉家基业,将要被异族颠覆,作为汉人,当像张良等人一样,奋起保住汉家基业。“问此地,是耶非?”这一设问句,作为大文豪的作者,并不是不清楚,甚或怀疑,而是加重语言氛围,即“难道不是”之意。“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写汉王刘邦从汉中挥师东进,出定三秦,打败项羽,一统华夏,建立汉业。“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依旧泪沾衣。”汉王其所以能夺得天下,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萧何追回逃亡的韩信,刘邦破格任用韩信为大将军。这样的任贤用能佳话,今天是看不见了(对主战派人士弃而不用),只是山川依旧,而在胡人的铁蹄下人们只有泪湿衣裳。当时南宋朝廷任用主和派,诗人引用初唐诗人李峤《汾阴行》一诗“但山川依旧泪沾衣”原句,感慨自己的抗金主张不被采用。“落日胡尘未断”,金军侵略者的蹄践踏扬起的尘土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南宋朝廷的战马只在萧瑟的秋风中因无所战事养得膘肥体壮。

下阕是诗人表达对朋友离去的劝勉和情感。“一编书是帝王师”,借张良以《太公兵法》成为刘邦的谋士定鼎天下的典故,劝勉张仲固主兵汉中,当像张良一样,建功立业。“小试去征西。”是说张仲固到西北前线,只是小试身手。出于对朋友能力的信任,觉得他到兴元主持征西军政,并不是大不了事。“更草草离楚,匆匆去路,愁满旌旗。”但急急忙忙离开楚地,到西北前线,能不能旗开得胜,却是值得人忧愁的。因为朝廷并不积极主张抗金,收复失地。这里表达了诗人既相信和希望朋友抗金获胜,又担心朝廷不支持而难获成功。“回首处,君思我,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当作者饯别张仲固时,他木人也已奉调江西并即将赴任。当张仲固抵达任所汉中时,回首思念饯送者时,他已到了南昌任上,那已经是秋雁初飞之时了。“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筵席之后,各赴前路,要想再次相见就更难了,作者借用唐代诗人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的句意,幻想朋友的车子生出四个角,不要走得快了,好朋友当在一起好好多聚一些时辰。不然,自此分别后,身体会因思念而消瘦,身上衣服的带子也就显得宽松了。

辛弃疾的这首词,以送别为主线,把咏史、感今和惜别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兴元”这一名地来大作文章,明褒暗贬、旁敲侧击,可谓一箭四雕,肯定刘邦,正是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无所作为;赞美萧何追韩信,在于揭露南宋王朝用人不当;写张良,又巧妙地联系张仲固,寄托作者收复失地的愿望;赠别朋友,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朋友的厚望。

标签:木兰花

版权声明:文章由 神舟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henzhouwen.com/article/26757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