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舟问>百科知识>萧何刀笔吏是什么意思?刀笔吏是什么?

萧何刀笔吏是什么意思?刀笔吏是什么?

2023-07-01 21:33:47 编辑:join 浏览量:608

萧何刀笔吏是什么意思?刀笔吏是什么?

可能有不少人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萧何刀笔吏,樊哙市井徒”,后面一句还算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前面一句,“刀笔吏”这究竟是个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大概就是在说,萧何和樊哙这两人,在跟随刘邦之前干的事情,那刀笔吏是什么?听起来很像是一种官职,而且可能官位也并不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萧何以前只不过就是一个小官刀笔吏吗?那么在秦汉时期,刀笔吏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刀笔吏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刀笔吏是什么

“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刀笔吏顾名思义,指掌文案的官吏,亦可指讼师。

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重新写。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汉朝的开国丞相。

湖南一讼师廖某,为别人打官司战无不胜,在当地小有名气。有一少妇年少守寡,欲再嫁,但又怕丈夫的家人阻拦,就找到廖某商议,廖某向她索要了高额费用后,为之撰写辩词,其中经典一句是“为守节失节改节全节事: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

这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二个字,但却将孀妇本欲再嫁的心思表述成了为保节、守节而在“翁无姑,年不老,叔无妻,年不小”情况下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使得改嫁之举不仅符合情理,而且还会引发人们对孀妇的恻隐之心。无怪乎,“县官受词,听之”。廖讼师的讼词对于该案件的结果起了决定性作用。

刀笔吏的刀笔之功不仅在于其文笔之犀利,更是在于其对于事情的理解、解析。下笔用词实有过人之处“刀笔吏”的此种作用在相互倾轧的清代官场发挥得更是淋漓尽致。有这样一篇记载:有一知县,与巡抚交好但却得罪了将军,一年元旦向朝廷行朝贺礼后,将军就具章弹劾知县朝贺失仪,此当大不敬,巡抚亦负失察之咎。

朝廷果然降罪于巡抚,巡抚愤懑但却无可奈何。巡抚的一个侍从偶尔在酒肆中把这件事讲了出来,被一个讼师听到,他当时就大言:“了此,八字足矣。”侍从惊喜地询问有何妙法,讼师说:“给我三千金我就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从者暗地里把这件事告诉了巡抚,巡抚大喜,满口应承下来。讼师说:“在奏牍中加‘参列前班,不遑后顾’八字,巡抚就没事了。”

巡抚思考良久,就在奏牍中加入了这八个字。朝廷果然又转诘将军。因为巡抚、将军朝贺皆列前列,不能顾及末吏,若将军亲见县令失仪,则将军自己也失仪了,将军因此而失职,而巡抚与知县皆无事。

2、刀是什么刀

军吏持尺刀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鞮汗山(位于今天外蒙古南部)附近,一支匈奴军队正在追击撤退的汉军。匈奴一方穷追不舍,兵强马壮,而汉将李陵所率领的军士们箭矢皆尽,兵器亦多有破损。

危急之时,步兵们只能拆下车轮的木辐条握在手中,而军吏们则默默抽出了“尺刀”。

这个在最后关头才被掏出的尺刀是何种利刃?

其实,尺刀不是兵器,只是一种先秦两汉时期的常见文具——书刀,也名“削”。

在纸张尚未普及之前,竹木简牍是古人最常用的书写载体,如有错讹,便用书刀刮削简牍表层来删改。据《考工记》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即(书刀)多以一尺一寸为长度标准,且目前所发现的完整的书刀大多接近这个数据,正因如此,书刀又有“尺刀”的别称。

书刀与“删”、“削”

今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推出了《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展品当中恰好有这样一柄汉代尺刀。此刀刀身平直,柄端有环首,残长12.3厘米(刃部有缺),刃宽仅为1.5厘米左右,小巧精致,虽以精良的钢铁锻造而成,但明显不是武器。

书刀起删除之用,所谓“删”,古人解释为:“剟也,从刀、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正是在简册旁边放置小刀。后来,连带着“削”也逐渐具备了删除的含义。

“(孔子)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该删的一定删掉《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削”便是这个意思。

书刀之实用

毛笔和书刀,对于那些需要经常使用简牍的读书人和官吏来说,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们常随身携带二物,毛笔可以当簪子插在发髻中,书刀只能悬挂,加之书刀需要时时研磨以保持锋利,于是有人干脆连砺石也一起带在身边。

考古学者们曾在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发掘了一批陶文官俑,陶俑的腰带右侧均悬挂着环首书刀和装在囊中的砺石,正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再现。久而久之,书刀就被关联到特定的职业之上,秦汉时期的基层文职官员往往被称为“刀笔吏”(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于秦时为刀笔吏”,飞将军李广“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书刀之收藏

虽说书刀最初只是作为实用型的文具,但汉代时已经出现了非常精美的“高级货”。河北满城汉墓中曾出土了数十件铜铁小刀,相信墓主人中山靖王及王后既不需要频繁使用书刀,也不需要如此数量众多的书刀,因而这些鎏金、错金,甚至用象牙为鞘者更有可能是两位贵族的收藏品。

不过,中山靖王夫妇的书刀还不是最出名的,“名刀”另有其物。

再回到“三国展”的这件展品来,细细观察便可发现,这柄其貌不扬的小刀别有玄机。虽然年代久远,仍可依稀辨认出刀身两面以嵌错黄金的技法分别表现出图像及铭文:一面是体生双翼,形态舒展,飘逸绝伦的天马之形;另一面是“永元十□(年)广汉郡工官卅湅书刀工冯武”的铭文。这就是史书有载的“金马书刀”。

在汉代时,蜀地设有蜀郡和广汉郡两处工官(即官营手工业作坊),所产的金马书刀闻名天下。

西晋学者晋灼写道:“旧时蜀郡工官作金马削刀者,以佩刀形,金错其拊(柄)”;东汉李元有《金马书刀铭》传世:“巧冶炼刚,金马托形。黄文错镂,兼勒工名。”

这件造于广汉郡工官的小刀既有金马装饰,又有工匠“冯武”留名,与文献所说完全吻合。至于“卅湅”,意思是所用原料均为三十炼的钢材。

为了获取优质钢材,汉代工匠们需要对炒钢法所获得的钢料再进行反复折叠锻打,减少其中杂质,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炼的数量越高,质量越优,最顶级者即百炼钢。用三十炼的钢做文具已是“大材小用”,更兼刀上的高超的的错金工艺,无怪乎金马书刀能够成为风靡上层的奢侈品。

及至魏晋之后,纸张逐渐取代简牍,书刀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虽刀笔吏一词流传下来,后世学者却已搞不清书刀的功能。唐代大学者孔颖达在《考工记·筑氏》中就误以为书刀是用来在竹简上刻字的(“古者未有纸笔,则以削刻字,至汉虽有纸笔,仍有书刃,是古之遗法也”)

不过从古至今,书刀在文化传承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回到开头所说的三千兵将,战场是酷烈的,汉军是不屈的。班超云:“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铅刀尚可一割,何况卅湅书刀乎?

3、刀笔吏的正面记载

当然对于刀笔吏的记载也并非全是负面的,《清稗类钞》中有记载“雍正时松江有吴墨谦者通晓律例人请其作呈牍必先叩实情。理曲即为和解之若理直虽上官不能抑也。”这位吴墨谦还曾凭借其经验和机敏辨析伪造的契据和典票使无辜者免受了非法侵害。像吴墨谦这种既坚守自己道德底线又通晓律例的刀笔吏,无论是对无权无势的百姓,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然而遗憾的是像这样正面的记载在史实的记载上是很少见到的。

刀笔吏在古代诉讼中,有时能够独当一面,在案件的胜负中起到关键作用,当然这与当时的诉讼程序不完备,重口供而轻调查,缺乏辩论程序有很大关系,因而在刀笔吏的刀笔之下往往发生以一词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而像吴墨谦那样的刀笔吏,其存在对于那些面对高深莫测的衙门束手无策的百姓而言,无疑是遇到了救星。

标签:吏是,刀笔,萧何

版权声明:文章由 神舟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henzhouwen.com/article/115949.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