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舟问>百科问答>“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背后的玄机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背后的玄机

2023-08-09 07:18:36 编辑:join 浏览量:601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背后的玄机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这一年,曹操和袁绍正对峙于官渡,历史上有名的官渡大战一触即发。在这个时候,占据江东的孙策看到了机会,计划出兵袭击许昌,想效仿曹操迎汉献帝到江东,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月四日的时候,孙策在丹徒的山中打猎,由于骑马太快远离了随从,被许贡的三个门客袭击。后被随从救回时自知不久于人世,就召张昭等人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又对孙权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到了晚上的时候,孙策就去世了,时年26岁。

以上是陈寿《三国志》中的记载。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又加了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虽然不是正史记载,但细细琢磨这句话,你会发现这句话背后真的是大有玄机。

为什么是张昭和周瑜?为什么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就不能内外由一个人主持吗?

张昭和周瑜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张昭在孙策创业的时候就跟随左右,在孙策扫平江东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重要事情张昭都要经手。为此,孙策把张昭当做自己的“管仲”,对其特别信任。鉴于此,孙策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张昭才能卓著,敢于直谏,是一位既有能力又忠诚的臣子,所以孙策很放心把孙权交给他。但是,孙策考虑的另外一层意思在《三国演义》中却没有明说。

纵观张昭一生的政治纲领,他在江东始终实施着“稳定豪强”的政策。孙策说过,自己擅长带兵打仗,逐鹿中原,所以张昭奉行的“稳定豪强”政策对于他创建江东基业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士族豪强的力量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稳定住了这些人,才能稳固得来不易的基业。所以孙策自己需要张昭辅佐,年少上位的孙权更需要张昭的辅佐。所以“内事”,不仅包括内部的政务,还包括江东的士族豪强,而两者都能兼顾的恰好只有张昭。

再说说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期名将。周瑜的父亲是洛阳令,堂祖父和堂叔都做过东汉的太尉,是一个官二代。周瑜从小喜欢音乐,长大后精通音律,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虽然是个官二代,也喜欢丝竹,但打仗却不含糊。周瑜和孙策同年,少年时代就认识,后又一同纳桥公的两个女儿为妾。早年周瑜跟着从父周尚在袁术麾下,但周瑜看不上袁术,借口离开。后遇见鲁肃,和鲁肃一起投奔了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大小战役中,周瑜始终都参加,就是在这个时候,周瑜的军事才能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孙策嘴里说的“外事”,我们一般理解指的就是带兵打仗。但是从后来的一些事情,尤其是赤壁之战上看,周瑜不仅能带好兵打好仗,而且也具有和孙策一般的“争衡天下”的魄力和远见。

所以,孙策让孙权在“外事”上问周瑜,并不仅仅指的是带兵打仗,更主要的还是需要年少的孙权向周瑜请教“争衡天下”的策略。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权利和制衡

孙策创下江东基业,虽然没有封侯称王,但却有王侯之姿,他内心的权谋肯定比一般的军阀要境界高。他死之前让张昭和周瑜辅佐孙权,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确实有他自己更为深层次的考虑。权谋之道,在于制衡。他肯定明白孙权年少,恐不能服众,一方面需要臣子辅佐,但更重要的是不能让臣子集权。因此,他把孙权托付给了自己最信任的两个人,张昭和周瑜。

张昭能稳定豪强,领导群臣,是维护东吴基业内部稳定的人;周瑜能统帅兵马,抵御强敌,是镇守江东基业门户的人。俩人一内一外,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这样的情况对于孙权来说才是最安全的。

所以,虽然“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是小说之言,但这句话在当年江东政权交接的当口提出来确实有着更深层次的玄机。

标签:不决,内事,张昭

版权声明:文章由 神舟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henzhouwen.com/answer/15482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