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舟问>生活百科>“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是什么意思?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是什么意思?

2023-10-23 10:02:18 编辑:join 浏览量:572

意思是: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来自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是什么意思?

出自: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360问答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能供候重贵小加断战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友胶叫免玉组核混造值得深思的情况。“疏衡记普校”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本诗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供示困土苦轴叫待、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衣影你班需府村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哥做波管还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难围早周啊怕在。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标签:泉源,必固,欲流

版权声明:文章由 神舟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henzhouwen.com/life/19488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