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舟问>生活百科>萧红的生平

萧红的生平

2023-07-21 00:50:50 编辑:join 浏览量:590

萧红的生平

萧红的生平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芝士)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6月2日(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师大附中,后来被未婚夫汪殿甲追到,1932年,待她怀孕后汪却将她抛弃在哈尔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险些被旅馆老板卖到妓院以抵还六百多元的食宿费。孤苦无助、重病缠身的她向报社投稿求助,报社编辑萧军趁著松花江发大水的混乱救出萧红。两人在道里商市街二十五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4年6月,萧军与萧红移居青岛观象一路1号的一座两层小楼。9月,在这里写完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这部小说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序),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血淋淋的的悲惨命运。 10月,他们又移居上海法租界拉都路福显坊的一个亭子间。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它写序。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曾说,将来取代丁玲成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萧红。同年,两人一同完成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 1936年,萧红为摆脱感情问题的困扰而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时,与同居了六年的萧军分手,1939年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同抵中国香港,挤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的小屋。在这里她写下最成功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1年12月8日,日军从深圳开始进攻中国香港,同年12月25日,中国香港沦陷。1942年1月22日,萧红死在战乱中的中国香港一个临时医院(圣士提反临时医务站)里,年仅31岁。死前又被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不能发声,痛苦万状。这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25日黄昏,葬于中国香港浅水湾。诗人戴望舒写了一首悼念萧红的诗,「走六小时寂寞的路/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划过中国现代文学天空的一颗灿丽流星。曾经发掘并论证了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作品,尤给张爱玲高度评价从而促使了「张学」形成的夏志清教授,为自己当年在耶鲁大学看不到东北作家的书,《中国现代小说史》遗漏了萧红而十分遗憾,80年代才读到萧红的夏志清,称她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都已故去的两位同时代女作家,张爱玲越来越红,「张学」已是显学。对萧红的谈论肯定没那么热闹,但她并未被遗忘。几年前《生死场》里岩画般的东北农民群像还铿锵有力地登上了舞台。她在家乡黑龙江呼兰县城东的故居,近年也修复成萧红纪念馆。一代才女的耀眼光芒和31岁坎坷人生情爱恩怨,至今仍是相当数量文学粉丝们神经的敏感点。 很巧,49年后7月这天夜晚,偶然从余杰书中读到一段关于萧红与鲁迅的文字。余杰说,鲁迅曾悄悄喜欢萧红,而萧红也悄悄喜欢鲁迅,「他们之间,除了师生之情外,时常产生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撞击。」 「鲁迅暗恋萧红」的说法,并非自余杰始。早年就有人因鲁迅与萧红都过早蒙受婚姻创伤,都有肺病和热烈沉郁的乡土情感,共同语言多对话范围广,认为鲁迅和萧红曾在潜意识中彼此暗恋。 这似乎只是猜测。余杰观点的来源不同,他说是凭自己的「直觉」,在鲁迅和萧红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换言之,是他多年读鲁迅和萧红的结果。逝者的文字至今还在透露著幽秘的资讯吗,让敏感的后来者接收到了? 余杰说,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最纯粹的情书之一,两人真正的精神合作。但鲁迅和许广平既有亲密之爱,也有难言的隔膜。许广平回忆,鲁迅晚年常夜不能寐,独自走到阳台上,和衣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而年幼的海婴夜里起床拉尿,看见爸爸睡在阳台地上,便也不声不响躺在他身边。这个场景说明,鲁迅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从鲁迅逝世后,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许广平写的回忆录可以见到,她笔下的鲁迅,和鲁迅本人文字中体现出来的「鲁迅」,有着很大距离。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被余杰认定是所有回忆鲁迅文字中最感人的,远比许广平写得好,不仅因萧红才华超越后者,更重要的是她更理解鲁迅,更深入他的内心。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后,萧红萧军受到鲁迅多方关照。寂寞的萧红常常一个人到鲁迅家去,有时一天去两次。鲁迅家客人不少,但纯真活泼的萧红到来,总让鲁迅开朗快乐许多。余杰引述了萧红所写她和鲁迅夫妇间的一个小小细节—— 有天下午萧红要去赴宴,让许广平给她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广平拿来了米色、绿色还有桃红色的,两人一起选定了米色的绸条。可是为了取笑,许广平把那桃红色的举起来放在萧红头发上,很开心地说:「好看吧!好看吧!」 萧红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很顽皮地等著鲁迅往这边看。鲁迅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不要这样粧她……」许广平顿时有点窘了。萧红也安静下来。 余杰说:「这个细节很能够说明鲁迅心中复杂的感受,他想说漂亮而没有说,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来。他想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细微的波动,却更加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先生的心灵也有无比脆弱的时刻。」 说实话,品味这个场面,我也有点相信鲁迅是暗暗喜欢萧红的了。但萧红呢?凭何说她对鲁迅的爱与尊敬逾越了父辈兼导师的范畴?余然余杰认为后来许广平也感觉到其间的幽微了,曲折地向友人抱怨萧红来得太多,扰乱了一家人的作息,有一次更连累鲁迅受凉生病。 杜拉斯说,「每个人生活里都保留着一块空地,任意堆放一些东西,那里,称之为‘禁区’。」企图闯入鲁迅「禁区」的余杰,遭到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批评,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发现」:「况且,有一丝淡淡的、忧郁的情缘,并无损于先生的伟大。」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6月2日(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师大附中,后来被未婚夫汪殿甲追到,1932年,待她怀孕后汪却将她抛弃在哈尔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险些被旅馆老板卖到妓院以抵还六百多元的食宿费。孤苦无助、重病缠身的她向报社投稿求助,报社编辑萧军趁著松花江发大水的混乱救出萧红。两人在道里商市街二十五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4年6月,萧军与萧红移居青岛观象一路1号的一座两层小楼。9月,在这里写完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这部小说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序),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血淋淋的的悲惨命运。 10月,他们又移居上海法租界拉都路福显坊的一个亭子间。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它写序。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曾说,将来取代丁玲成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萧红。同年,两人一同完成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 1936年,萧红为摆脱感情问题的困扰而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时,与同居了六年的萧军分手,1939年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同抵中国香港,挤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的小屋。在这里她写下最成功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1年12月8日,日军从深圳开始进攻中国香港,同年12月25日,中国香港沦陷。1942年1月22日,萧红死在战乱中的中国香港一个临时医院(圣士提反临时医务站)里,年仅31岁。死前又被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不能发声,痛苦万状。这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25日黄昏,葬于中国香港浅水湾。诗人戴望舒写了一首悼念萧红的诗,「走六小时寂寞的路/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鲁迅爱过萧红? 2006-7-28 【大公网讯】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49年前的7月,1957年7月22日,女作家萧红的骨灰在中国香港浅水湾被一些文化人找到,是当时很轰动的事件。 萧红,划过中国现代文学天空的一颗灿丽流星。曾经发掘并论证了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作品,尤给张爱玲高度评价从而促使了「张学」形成的夏志清教授,为自己当年在耶鲁大学看不到东北作家的书,《中国现代小说史》遗漏了萧红而十分遗憾,80年代才读到萧红的夏志清,称她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都已故去的两位同时代女作家,张爱玲越来越红,「张学」已是显学。对萧红的谈论肯定没那么热闹,但她并未被遗忘。几年前《生死场》里岩画般的东北农民群像还铿锵有力地登上了舞台。她在家乡黑龙江呼兰县城东的故居,近年也修复成萧红纪念馆。一代才女的耀眼光芒和31岁坎坷人生情爱恩怨,至今仍是相当数量文学粉丝们神经的敏感点。 很巧,49年后7月这天夜晚,偶然从余杰书中读到一段关于萧红与鲁迅的文字。余杰说,鲁迅曾悄悄喜欢萧红,而萧红也悄悄喜欢鲁迅,「他们之间,除了师生之情外,时常产生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撞击。」 「鲁迅暗恋萧红」的说法,并非自余杰始。早年就有人因鲁迅与萧红都过早蒙受婚姻创伤,都有肺病和热烈沉郁的乡土情感,共同语言多对话范围广,认为鲁迅和萧红曾在潜意识中彼此暗恋。 这似乎只是猜测。余杰观点的来源不同,他说是凭自己的「直觉」,在鲁迅和萧红文字的缝隙里感觉到的。换言之,是他多年读鲁迅和萧红的结果。逝者的文字至今还在透露著幽秘的资讯吗,让敏感的后来者接收到了? 余杰说,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最纯粹的情书之一,两人真正的精神合作。但鲁迅和许广平既有亲密之爱,也有难言的隔膜。许广平回忆,鲁迅晚年常夜不能寐,独自走到阳台上,和衣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而年幼的海婴夜里起床拉尿,看见爸爸睡在阳台地上,便也不声不响躺在他身边。这个场景说明,鲁迅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从鲁迅逝世后,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许广平写的回忆录可以见到,她笔下的鲁迅,和鲁迅本人文字中体现出来的「鲁迅」,有着很大距离。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被余杰认定是所有回忆鲁迅文字中最感人的,远比许广平写得好,不仅因萧红才华超越后者,更重要的是她更理解鲁迅,更深入他的内心。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后,萧红萧军受到鲁迅多方关照。寂寞的萧红常常一个人到鲁迅家去,有时一天去两次。鲁迅家客人不少,但纯真活泼的萧红到来,总让鲁迅开朗快乐许多。余杰引述了萧红所写她和鲁迅夫妇间的一个小小细节—— 有天下午萧红要去赴宴,让许广平给她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广平拿来了米色、绿色还有桃红色的,两人一起选定了米色的绸条。可是为了取笑,许广平把那桃红色的举起来放在萧红头发上,很开心地说:「好看吧!好看吧!」 萧红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很顽皮地等著鲁迅往这边看。鲁迅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不要这样粧她……」许广平顿时有点窘了。萧红也安静下来。 余杰说:「这个细节很能够说明鲁迅心中复杂的感受,他想说漂亮而没有说,故意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来。他想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细微的波动,却更加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先生的心灵也有无比脆弱的时刻。」 说实话,品味这个场面,我也有点相信鲁迅是暗暗喜欢萧红的了。但萧红呢?凭何说她对鲁迅的爱与尊敬逾越了父辈兼导师的范畴?余然余杰认为后来许广平也感觉到其间的幽微了,曲折地向友人抱怨萧红来得太多,扰乱了一家人的作息,有一次更连累鲁迅受凉生病。 杜拉斯说,「每个人生活里都保留着一块空地,任意堆放一些东西,那里,称之为‘禁区’。」企图闯入鲁迅「禁区」的余杰,遭到许多鲁迅研究专家的批评,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发现」:「况且,有一丝淡淡的、忧郁的情缘,并无损于先生的伟大。」 来源:中新网

参考: takungpao/news/06/07/28/ZM-599922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6月2日(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师大附中,后来被未婚夫汪殿甲追到,1932年,待她怀孕后汪却将她抛弃在哈尔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险些被旅馆老板卖到妓院以抵还六百多元的食宿费。孤苦无助、重病缠身的她向报社投稿求助,报社编辑萧军趁著松花江发大水的混乱救出萧红。两人在道里商市街二十五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4年6月,萧军与萧红移居青岛观象一路1号的一座两层小楼。9月,在这里写完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这部小说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序),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血淋淋的的悲惨命运。 10月,他们又移居上海法租界拉都路福显坊的一个亭子间。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它写序。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曾说,将来取代丁玲成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萧红。同年,两人一同完成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 1936年,萧红为摆脱感情问题的困扰而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时,与同居了六年的萧军分手,1939年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同抵中国香港,挤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的小屋。在这里她写下最成功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1年12月8日,日军从深圳开始进攻中国香港,同年12月25日,中国香港沦陷。1942年1月22日,萧红死在战乱中的中国香港一个临时医院(圣士提反临时医务站)里,年仅31岁。死前又被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不能发声,痛苦万状。这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25日黄昏,葬于中国香港浅水湾。诗人戴望舒写了一首悼念萧红的诗,「走六小时寂寞的路/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参考: zh.wikipedia/w/index?title=%E8%90%A7%E7%BA%A2variant=zh-

标签:萧红,生平

版权声明:文章由 神舟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henzhouwen.com/life/13411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