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不是一蹴而就,是有历史渊源而来;简体字不是残体字,它的存在让汉字变得通俗易学了。
一、简体字传承:元宋的俗体字,民国的《第一批简体字表》,1955年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宋朝的经济发达,民众的生活水平是古代以来最高的,因此文盲率也是最低的,毕竟温饱满足之后就会特别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因此格外注意学习汉字。但是繁体的汉字太过繁杂,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不需要学会那么正式的字体,就出现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简写汉字,方便民众间文化的沟通交流。到了元代,是话本、戏剧本开始盛行的时候,为了加快创作效率,那种简化的汉字更加流行使用。到了民国时期,为了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也出台过一本《第一批简体字表》,到了1955年,历时六年时间出台的《汉字讲话方案修正草案》正式标识了我国大陆开始学习简化字。
二、简体字通俗易学,并且也认识繁体字,毕竟这是一种本能。简化字保留了繁体字最精华的部分,只是笔画的减少,怎么说其实残体字呢?当时提出简化汉字也是出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想要发展现代化工业,就必须全面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简体字容易读写记忆,利于我国大幅度的扫除文盲,而且还能为外国人学习汉语降低了难度,让汉语更能走出去、走向世界。
虽然我国大陆地区是以简体字为主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摒弃了繁体字的书写学习,比如小学就开展的书法课上就会学习大量的繁体字,在古文书籍的阅读上也会介绍很多繁体字。绝大多数的大陆学子都认识繁体字,阅读繁体字编写的书籍信手拈来,毕竟认知繁体字可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本能了,刻在基因中的。
标签:残体,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