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舟问>百科问答>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什么意思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什么意思

2024-07-09 18:43:10 编辑:join 浏览量:543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什么意思

  一提及“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惯常地会想起王羲之的书法,是因为《晋器书·卷八十·王羲之》中肥造心部获然规西弱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已成为了一种思维的定势,似自然而然无可非议。然而真是这样吗?其实,“飘若”句最初是形容王氏的容止,即仪表风度的,最早出来自于《世说新语·容止》,原句为:“时人目王右父南接职么采补盾视限军:飘如浮云,矫若惊龙360问答”。

  那么,对于这一条本是形容王氏书法的定论,如何会出现在《容止》篇备感无所适从,令笔者深感为文的带示用介仅三式列讲必要。

  张万起、刘尚慈的《世说新语译注》对此条注为:“《晋书》本传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此称容止异。”柳士镇、刘开骅的《世说新语全译》对此条注为:“‘飘如’二句:据《晋书·王羲之传》,这是称赞王羲之书法笔势的话。”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笺疏作:“程炎震云:《晋书·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也,今乃列于《容止》篇。”

  徐震堮的《世说新语校笺》注为:“‘时人’二句——案《晋书》本传云:‘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乃称其笔势,与此状其容止者不同。我目前所能接触到的《世说》的注本,对这条的注释都不免囿于《晋书》本传中的那句描述,而解释不清这本是形容王羲之书法的语言何以述房损万整连刘负会出现在《世说·容止》中。

  我觉得要搞清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

  第一个,我们要弄清“飘如”句最开始,原初的用处是说容止,还是说书法?第二个,若开始确为形容容止的,那为什么转歌双国伯站员军六色搞而成为品评王氏书法的轻物备定论?解决了这两个问川棉浓度节极士才李气题,所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轴负汽矿饭够排严乱 容止一说,肇始于《世说新语》;书法一说,源自《晋书》本传。我们先来看一下二书的成书年代厚态封别致你再,以便弄清二者诞生的先后。游国恩等编撰的《中国文学史》中说:“《世说》的编撰人刘义庆(403年—444年),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其成书的确年虽已不可考,状可《晋书》乃是唐初房玄龄(578年—648年)等人编未画修,二者前后相差二百年左右。况且《晋书》多有根据《世说》而论述。据李修生,赵义山二先生的《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世说》与《语林》……等书都以汉魏以求胞普该来,尤其是东晋时期的实名人物——亦即“名士”的逸闻佚事为记述内容。这一特点使得志人志怪小说与历史著述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前者常被后代文学史家作为素材而纳入断代史或通史的整体框架中。从这个意义上妈使散围制说,《世说》等志人志怪小说都属于历史叙事文的范畴,或者称为“准历史”。刘师培先生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一书中之《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中说得更是直白,他说:“《晋书》、《南、北史》多采自《世说》,固非后世史官之以意为之。”

  由是观之,相信《晋书》状走松那次扩中关于王氏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说法是源于《世说·容止》中的“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飘如”句原本是形容王氏的仪表风度的,已是无疑。其实,类似形容人仪表风度的句子,早在曹植的《洛神赋》中即出现过。曹植在描写洛神的绰约风姿时,写道:“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谓洛神身姿若惊鸿般轻快敏捷,又如游龙般婉转。这句精彩的描述,使之成为后世历代流传不衰的名句,笔者认为“飘如”句,很可能即是由此衍化来的。

  那么,“飘如”句究竟道出了王羲之怎样的神采呢!又和书法有怎样的联系呢?

  从字面上讲当是其神采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健。“飘若浮云”应是一种外在的形态,洒脱、旷达、超凡脱俗,一副仙风道骨;衣袂飘飘,神采飞扬,有临风飘举之态,富逐月凌云之姿。在我的潜意识里,王氏的影像与李白是一致的,只是李白更多了一副“举杯邀明月”的率真与道趣。李白“一日须倾三百杯”的纵酒畅达和“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明月情结,为王氏所不及。“矫若惊龙”,应是一种内化的神质。正如书法中的“气”、“韵”、“势”、“力”等。我们推究,当是王氏“素无庙堂志”的不卑不亢,不随波逐流,信仰坚定,思想充实,自信自强,骨子里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质。联系今天,我们见到的陌生人,以对其第一印象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的目测推想他的性格、气质如出一辙。

  至于后来为什么被引作对王氏书法的评语,我想很是顺理成章的,二者表面上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仔细推究,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所谓“字如其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人写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很合常理。这种用评人的话语,转而用以评书、评画、评文,或由评书、评画、评文转而评人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屡见不鲜的。自古便有“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如文论、画论中的“风骨”。王运熙先生在《中国古代文论管窥》中说:我们现在提起“风骨”多以文论用语称之,精要刚健的语言好像人的骨骼,故谓之“骨”,绮丽华美的语言则像人的血肉,故谓之“风”。然而,“风骨”这一概念,原来却是用以品评人物的风度、神气、形貌。

  行文至此,我想顺便说一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宽泛地讲,恐亦为“风骨”之论,前者为“风”,后者为“骨”。理由之一是王羲之的形清峻爽,风度脱俗。《世说·赏誉》注引《文章志》说:“王羲之高爽有风气。”又引《晋帝安纪》说:“王羲之风骨清举。”这说得何其清楚,让人自然而然地要联系“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第二,王羲之在当时的“骨气”是天下第一的。《世说·品藻》载:“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韵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众人之美。”又,《世说·赏誉》:大将军(指王敦,羲之是敦从父兄子)语右军:“汝是我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阮主簿,阮思旷,即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晋书·卷四十九》中说:“……以德业知名……论难甚精。”他曾作王敦主簿。在重视人物品藻的魏晋六朝闻名已久,其综合实力很好,即形貌给人的总体感觉兼众人之美,所以,时人品评人物多以阮裕作为参照。然而若论单项,则是王羲之骨气天下第一的,由是观之,王氏的骨气在当时是十分突出的,或可谓之“矫若惊龙”。

  综上所述我们自然就清楚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后世对王羲之书法的定评,何以出现在《世说新语·容止》中。又是如何由评人而转评其书法的。由是笔者以为《世说·容止》中的这一条应该注释为:“飘如”二句,初为状王羲之形貌语,与曹植《洛神赋》中状洛神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相类,后《晋书》引述,转而论其笔势,得以大行于世,成为后世人们品评王羲之书法之定论。

标签:矫若惊龙,飘若,浮云

版权声明:文章由 神舟问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shenzhouwen.com/answer/385642.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