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至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滑只婷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则尺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曰:“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先生曰:“今之来自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译文】
又向先生请教“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
先生说:“‘尽精微’即为了‘致广大’,‘道中庸’即为了‘极高明’。因为心的本体原本广大,人若不能‘尽精微’,就会受凯负证林乐啊私欲的蒙蔽,在细小处就战胜不了私欲。因此能在细微曲折的地方穷尽精微,私意就不能蒙蔽心的本体,自然不会有障碍酸台落病普剂武菜和隔断,心体又怎能不致达广大呢?”
又问:“精微究竟与富是指念虑的精微,还是指先导用事理的精微?”先生说:“360问答念虑的精微就是事理的精微。”
先生说:“现在探讨人性的人,都争论着异同。他们全在说性,而并非去见性。见性的人根本无异同可言孙核高。”
〔评析〕
前文说到“道问洋五学”是为了氏或“尊德性”。这里进一步阐明“尊鲁德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尽精微”、“致广大”而“道中庸”。“广大”是指始坐宪快圣人之道的宏大无比。“精微”则是对“致知”的具体要求,要达到不因为一毫私意蒙蔽了自己,不因为一毫的私欲而牵累了自己。致知、折理、辨义,都不能有毫厘的差误。
标签:精微,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