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城墙是南京明城墙的一部分,指南京城内的古城墙。
南京明城墙1366年始建,1386年建造完成,历时21年之久。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
南京明城墙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区,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其中。
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墙构成。京城墙在南京城内,蜿蜒盘桓达33千米,而外廓城周长超过60千米。
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朱元璋曾下令5个行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
这些城砖长四五十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其总数约为3.5亿块。
南京京城墙依山就水,弯曲盘绕着城池。其中尤以狮子山的一带最为特别,城墙筑到这里,为了将狮子山纳入城内,于是城墙绕着山而建,使得城池在这里突出了窄窄的一块。
南京京城墙垣顶均用砖铺道,城以花岗石为基,巨砖为墙。城墙所用的石灰岩和花岗岩采自南京附近诸山,砖和砖、砖和石之间连接用的灰浆是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原料合成。
城墙墙顶用砖砌成“雉堞”。雉堞就是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锯齿状矮墙,作用是掩护人体。
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和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一两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至10层城砖。
城墙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来完成。
南京城内的古城墙有城门13座,水关两座。城墙上有垛口13000多个,窝铺200座,在城的中央还建有钟楼和鼓楼。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
城门是城墙的重中之重,在设置时,设计者不拘泥于方位对称、距离对等的传统古制,而是从实地和实战要求出发进行设置的。
在城东设朝阳门,城南设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城西设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城北设了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
清代作家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把南京的13座城门,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顺口溜:
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
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
这13座城门中,在军事上占有险要位置的城门都建有数道不等的瓮城。聚宝、通济、三山三门各有3道,石城门为两道,神策门为一道。
在13座城门中,聚宝门最为雄伟。聚宝、三山和通济3座城门各有城墙4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即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
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有“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
聚宝门共有这种藏军洞27个,第一道城门左、右各3个,城门上的楼基共设7个,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为最大,面积达310平方米;东西礓下面各设坐西向东和坐东向西的藏兵洞7个。
这些藏兵洞平时用作储藏守城器械和军用物资,战时藏兵。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
聚宝门后改为中华门,是南京古城墙中最雄伟、最重要的一个城门,也是与秦淮关系最紧密的一个城门,因与聚宝山相邻而得名。因形似陶瓮,又称“瓮城”。
聚宝门是在原南唐都城正南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它前临外秦淮,后倚内秦淮,两水夹之。城门前后正中各有古长干桥和镇淮桥通之,成为古城的要隘。
聚宝门由4扇城门、3座瓮城组成。聚宝门东西宽118米,纵深129米,高达21米,占地总面积约16500平方米。聚宝门的门洞为拱式门洞,是用岩石砌叠而成的。砌叠整齐,弯曲如虹。
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两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通水,中洞可通船。
此外,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处设有涵闸。闸一般为铜或铁质,正方形,五孔,边长约一米,内接铜或铁质涵管,直径约一米,闸口还设有铜或铁质栅棂。这些涵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标签:古城墙,南京,多少